如果咖啡沒有苦味調和,可能喝起來會太酸或太甜,當中的關鍵就是「平衡度」。一點的苦味能帶出更豐富多元的風味層次,前提是苦味不要過重。

     有趣的是,對多數人來說,我們能接受很苦的咖啡更甚於很酸的咖啡。苦味太重的咖啡確實很糟,所以讓我們來看苦味到底是什麼,以及如何在沖煮時避免苦味。

     苦味感受來自咖啡中稱為酚類化合物的物質,當中最常見的又稱為綠原酸,之後我們會再討論。在阿拉比卡的咖啡生豆中,這種物質占了約8%,而且這種物質對品嘗咖啡的味覺感受有很大的影響。綠原酸的種類很多,我們只需要了解最特別的兩種就好了,綠原酸:生豆中最常見的化合物,di-CGA反應出咖啡苦味的主要物質。有研究指出,咖啡因也會影響苦味,然而咖啡因對苦味的影響程度頂多只是次要的。

      如果咖啡沒有苦味調和,可能喝起來會太酸或太甜,當中的關鍵就是「平衡度」。一點的苦味能帶出更豐富多元的風味層次,前提是苦味不要過重。

      有趣的是,對多數人來說,我們能接受很苦的咖啡更甚於很酸的咖啡。

    苦味太重的咖啡確實很糟,所以讓我們來看苦味到底是什麼,以及如何在沖煮時避免苦味。

      苦味感受來自咖啡中稱為酚類化合物的物質,當中最常見的又稱為綠原酸,之後我們會再討論。在阿拉比卡的咖啡生豆中,這種物質占了約8%,而且這種物質對品嘗咖啡的味覺感受有很大的影響。綠原酸的種類很多,我們只需要了解最特別的兩種就好了,綠原酸:生豆中最常見的化合物,di-CGA反應出咖啡苦味的主要物質。雖然咖啡苦味大多來自奎寧酸,但有研究指出,咖啡因也會影響苦味,然而咖啡因對苦味的影響程度頂多只是次要的。

     談到咖啡的苦味時,常會聯想到烘焙,但事實上有些咖啡比其他咖啡含有更多苦味。羅布斯塔咖啡的苦味就比阿拉比卡強烈,因為羅布斯塔的綠原酸及咖啡因含量較高。羅布斯塔的綠原酸在生豆狀態就達10%,而阿拉比卡僅2%。此外,羅布斯塔的咖啡因含量將近阿拉比卡的兩倍多。不僅是咖啡品種會影響苦味而已,2006年時,巴西植物物理學期刊發表了有關酚類化合物的研究:「品種、品類的基因、成熟度、外部環境因素與種植環境,都是影響生豆中奎寧酸含量的重要因素,進而影響最後喝到的這杯咖啡」。

    研究中也提到處理法的影響,特別是季風處理法。這是印度一種傳統的處理法,將生豆暴露在高濕度  的季風環境下,這種處理法可以降低生豆的綠原酸及苦味。而咖啡果實的成熟度,研究則指出「例如,未熟豆則含有較多奎寧酸,也就是為什麼一杯咖啡有很多未熟豆時會很苦澀」。

        烘焙時,綠原酸會產生變化並分解。雖然咖啡中主要的苦味來自綠原酸,但事實上綠原酸本身並沒有苦味!綠原酸在烘焙時會分解成”綠原酸內脂”和”苯基林丹”。2007年,先驅學者Thomas Hofmann指出苯基林丹會產生部分苦味,此外,苯基林丹也會影響咖啡烘焙的風味。

      淺焙至中焙的咖啡會有較多綠原酸內脂,Hofmann形容這種焙度的咖啡為「令人愉悅、有品質的咖啡苦味」。而較深焙的咖啡則有較多苯基林丹,「苦味強烈且會殘留在口中」。

     淺至中焙的咖啡會有較低苦味,且保留咖啡原始的香氣與風味。但當然苦味是一種主觀感受,你不喜歡苦味不代表其他人不喜歡。

     如果你買了淺焙的優質阿拉比卡,就能避免苦味嗎?不一定。不管是自己沖煮還是專業咖啡師沖煮,都還是會影響最後杯中的風味。

   過度萃取咖啡以避免苦味,因為苦味是在沖煮的後段才會大量釋出。萃取時有多變因:沖煮方法、研磨粗細、水溫、沖煮時間等,而以下有些建議的地方。

    首先,不論使用什麼沖煮方式,都要確保咖啡研磨粗細,當研磨的越細,咖啡粉接觸的表面積越大,雖然會萃取出更濃的咖啡,但同時也會增加過度萃取的風險。

     接下來要確認沖煮水溫,水溫越高,萃取出的物質越多,如果咖啡豆苦味較強烈,建議用較低水溫沖煮。

     再來要看沖煮時間,如果咖啡較苦,代表沖煮時間可能太長。

    最後要記得,萃取是取得整體的平衡,如果你調整了沖煮變因,像是調整研磨粗細,則沖煮時間也會被影響。